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王少民副院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发稿时间:2017-03-24

由王鸿海院长提出、经院务会议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半多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有明显的改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精神方面的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甚至要猛进和奋进。

就文化这个概念来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很难按照一个定义、一种概念来框定。
我国古代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的定义在西方诸多定义中被奉为经典,他说:“文化或文明,从其最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可见,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观,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参与、关乎到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事情,并且是经过长期沉淀所养成的整体面貌。
当然,文化因民族、地域的不同,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比如我们所处的山东半岛,就有齐文化与鲁文化之分,我们完全能够找到和感到两种文化的相同之处,也能够找到和感觉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组成了缤纷的世界。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不仅代表了这个学校的外貌,还反映了这个学校的精神状态,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习俗文化,其中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思维方式等。校园文化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信念、价值取向,反映出全校师生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
学校是由教师、职工、学生共同组成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关乎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师生。
我们仅从精神层面讲我校的文化建设,教师担负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得以贯彻执行的重担,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重大责任,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就教师而言,身负太多的社会期待了,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不是仅仅说徒弟要待师如父,更重要的是期待为师者能负起父亲般的责任,给予学生以父亲般的关爱。
再者,“为人师表”是说一个当老师的应当是一个表率,是学生的表率,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不管是言谈话语,还是内心蕴含,都要有很高的学问、知识、智慧、文化,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了解学科现在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另外,教育圈里流行着一句很久的行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碎片式阅读”的时代,教师的这一桶水对学生而言更应该是密集型的知识系统,它的分量该应更重,应该更具启发性、权威性等等。
上述几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地更新自己的原有知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一桶水”,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真正做到学无止境。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校园文化建设,中国人非常讲“实用”,我们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这个有什么用?”学生愿意学的是一招一式,某些教师也乐于教授一招一式,往往忽略对文化知识的教和学。
诚然,专业课程是支撑学生的主干,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找到饭碗,但是在专业范围内打拼,拼来拼去拼到最后却是拼文化,到了最后关头或最高境界是需要你的文化底蕴来给以支撑的,有无文化决定能否生存。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合格的电影制作人,还应当成为担当起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重担的文化使者,这就不能简单地仅仅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更多地学习那些看似“无用”,实则“更有用”的相关文化知识。
我认为支撑起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有三部分,第一类是专业知识,第二类是相关的文化知识,第三类是人的思想品德、为人操守和工作能力,其实三者是不分先后、不分主次的,都是十分重要的。前面讲到专业知识是一种支撑,是吃饭的本领,而文化知识则会显示人的高度和厚度,是能量的补充和源泉。品德和操守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了崇高的道德和高尚的操守,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学校应该培养这样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就学生而言,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为什么学、为谁而学是关键,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把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担在肩上,后来成为国家栋梁就是必然的了。第一二代电影人开创了中国电影,后来的几代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为民族电影而付出艰辛的努力,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他们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也是必然的。
我们现在的在校生是仅仅学习电影制作技巧,将来有个吃饭的本领,混口饭吃;还是以国家、民族的电影事业为己任,用铁肩担起历史赋予这一代电影人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电影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两种学习态度会带来不同的学习精神,我想,前者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和前景,也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动力!而后者将会有使不完用不尽的学习动力,更会在较之前者更快更广地汲取知识和文化,更迅速地成长成才,成为国之栋梁。
最后说一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以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沉淀,也不是几个人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共同的努力。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在我们的校园绽放出绚烂的文明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