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跨越式发展与历史性沿革

迎着2021531日的曙光,青岛电影学院诞生了。经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成功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由青岛海发集团全资举办,成为青岛唯一一所以城市命名的电影学院。

青岛电影学院前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在十年的发展建设中,现任青岛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系主任郑雅玲教授接受北京电影学院领导的指示及安排,投身于文学系专业教学论证、专业教学计划建设、师资队伍人才选拔等工作中,十年的教学中,得益于北京电影学院原有的教学体系的大背景;在于教育传统与荣誉的真正意义的历史性沿革。

青岛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专业教学基础,直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具有电影剧作理论与创作、电影史论研究等教学、科研实力的文学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前身,成立于1951年编剧系(教育部确认为电影编剧编辑专修科),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历过一次次的变革。文革结束,中国电影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9月,着手成立编剧系筹备组。郑雅玲教授正于此时作为教师兼任筹备组秘书一职进入了编剧系的筹备组工作。历经四年的时间,1982年文学系正式成立。距今三十多年,郑雅玲教授经历了文学系专业教学发展、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电影编剧人才和电影理论人才。

2021年9月,青岛电影学院文学系迎来了第一批新生,文学系的专业教学工作也随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应该说,在十年的发展沉淀中,文学系的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学生培养和教学成果收获颇丰,才使得我们有这个效率和自信迈出坚定步伐。

文学系秉承学院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每个专业独特的教学规律,在学科建设、招生、教学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在保持和发展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影视编剧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专业方向涉及影视编剧、影视策划;电视编导、文艺编导,2016年将新增发展新闻学专业,2018年新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建成了一个具有高水准的影视教育平台。

文学系正式在编教师31人;辅导员2人;系秘书2人;设备管理员2人。外聘专家学者21人,其中客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1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外请专家14人。系主任郑雅玲教授经学院领导同意,特别聘请了学科带头:刘一兵教授、杨韬教授、田维刚教授、刘羽教授、张华山教授曹培鑫教授;客座教授:剧作家王兴东(国家一级编剧);特聘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20余名。

文学系目前在校生四百余人,为满足正常的教学进程,为教学服务,文学系现有配套苹果计算机剪辑室一间、图书资料室一间、设备器材室一间。苹果计算机剪辑室配备苹果计算机10台;设备器材室配备有松下AG摄像机、索尼VI话筒、佳能6D单反照相机、LED灯、导播切换台、HDR-60录机、通话系统等电影级、电视级专业设备;图书资料室收录约750余本图书资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集、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集 等;影视作品资料250余部。

文学系本着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创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教学方针来培养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和人才市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很强的人文素养和理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