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辜丹副院长谈校园文化建设
发稿时间:2017-03-27
当我们谈论一所大学,尤其是谈论它是不是一所优秀的大学时,通常会出现两类声音。一类是讲这个学校有多大的面积,有多少学科和教师,有多少设备,拿了多少科研经费,获得多少研究大奖,有多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类是介绍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友与故事。在我看来,后一种讲法的效果明显好于前面一种讲法,能够让听众印象更加深刻,对学校认识更加清晰。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本就是一个文化机构,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价值。

而关于大学文化是什么,有很多比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要数“象牙塔”文化和“服务站”文化。其中“象牙塔”的比喻最为人熟知。在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之初,有高度的自治与自由,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学问、探索真理,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那时的大学为了不被社会所打扰,刻意地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是法国的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采用“象牙塔”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大学,表达对大学的肯定与赞美。“服务站”的比喻来自美国,它是从大学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大学应该冲破修道式的象牙塔,主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862年,美国《莫雷尔土地赠予法》的颁布以及“赠地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传统的大学办学思想,使大学更加关注社会急需的实用知识与技术,并积极主动地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特别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成了大学的应有之义。
关于大学的比喻和大学本身承载的文化显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大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也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在2002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没有超过15%,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要求相对是比较单一的。这时候的高等教育承担的是培养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精英人才,大学文化更多的体现在“象牙塔”文化。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在校生规模超过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有超前趋势。当前的大学教育早已步入普及化阶段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大学文化也必然更多的要求学以致用、术业专攻,“服务站”属性随之凸显。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文化要先行。而文艺则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吹响前进号角,引领时代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为艺术类特色的独立学院,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基础扎实、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由之路。而实际上,“艺术类独立学院”七个字,已经为学院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调。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给了学院“服务站”的典型基因——特色化、专业化;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管理体制,也无疑有助于学院发展成思想自由的艺术“象牙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作为主管后勤的副院长,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学院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弹药和支持。都说后勤多小事,但其实“后勤无小事”,每天都要“转一转”、“谈一谈”、“想一想”、“学一学”。教学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师生谈心交流、及时总结反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琐碎的事情用心做就一定会积土成山,校园文化有很多也就沉淀在一次次服务和一件件工作之中。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行政后勤工作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也都有可能影响到学院的氛围风气。
搞好后勤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喊响亮口号,也不是应和校风校训,而是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从点滴做起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砖瓦。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制定与学院实际相符合的后勤工作方案,打造具有积淀性质的校园后勤文化,才是后勤部门对学院发展最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