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人事处处长李国才谈校园文化建设
发稿时间:2016-12-05

今年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年。校园里,昔日的荒草、枯树,被白桦、银杏、松柏代替,校园里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春天,怒放的樱花让你眼花缭乱,使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机。办公楼前矗立起了北京电影学院四位老领导的半身铜像,——陈波儿、章民、吴印咸、锺敬之等四位电影高等教育开拓者,用他(她)们充满了睿智的眼神,在沉思中望着大海。五度空间里飘出的沁人心扉的咖啡香味,让你浮想联翩。视觉艺术系文物修复专业的“金沙窑”,点燃了第一把火,我们期待着它能烧出精美的金沙瓷器。用花岗岩岩石和汉白玉玉石制作的“提琴小姑娘”和“浴女”,给校园平添了青春的艺术内涵。不大的校园,营造出了学生和老师们深沉的艺术想象力和大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校园文化建设,对一个老师来说,不是新鲜的话题。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院的品味或文化坐标。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作为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事处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特别的希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北京电影学院人事处2014年6月,就把 “沟通、理解、助人、和谐” ,定为自己的文化理念。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共同的文化理念,才能形成办好学校的共识,才有可能建立起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才有可能建设好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美好的家园。
下面我就人事工作的文化理念的谈点认识。
一、“沟通”是管理干部的基本功。衡量管理干部水平高与低的标准,主要看“沟通”的能力。
首先“沟通”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是完成共同目标或任务的手段,是完成工作目标完成的过程。“沟通”是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朋友之间建立正常工作或朋友关系的桥梁,“沟通”是正常交往和维系或建立和谐工作关系基本要求。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把沟通归结为:“沟通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高低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
日常工作中,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是参与管理展示才华的基本表现;“沟通”可以激发他人的工作热情和能量。
其次,有效的“沟通”是领导决策和制定政策的前提条件。著名的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权利是正式组织的沟通特性。它有效力通过参与行为控制过程的组织成员的认可来实现。“沟通”是权力的特性,而且,这种特使是靠控制参与该项任务的完成的认可来实现的。
由此可见,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每个人都需要沟通的。沟通对于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杜绝出现“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盲目决策或失策。沟通可以使上下级或朋友之间,建立起互信关系,解除误解和分歧,增进友谊。
人事处作为学校人事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起到的是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所以,日常工作中,大量的工作都是“沟通”和协调工作,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学会采取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的方式,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见,在协商中提出1至2个甚至3个方案,供院领导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决定。
直接沟通就是直接到相关院系或部门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或者直接找人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如书面、口头、微信等形式,反映自己的建议和要求。间接沟通是召开座谈会采取听证会的形式,更大范围的听取意见,如果意见比较一致可以票决。“沟通”就是一个工作平台,“沟通建立的是主人翁参与管理的意识,建立的是一种互信、互动的良好的工作关系。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充满着人文关怀、互助友爱的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理解”是同志间正常的一种工作关系和工作态度。“理解”不一定赞同或意见一致。因为“理解”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解”是对人格的尊重。“理解”是双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产生矛盾时,或者出现误解时,经过交换意见在制度或原则基础上,达成的某种共识或认可。所以说,工作当中“理解”是有原则性的。
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对他(她)人或事的处置上,往往反映出的是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在品格和修养上,上下级对人事干部有一个比较高的,我是非常“理解”的,这是对人事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比如要求我们要有公道正派的行事风格、严谨细致工作作风、有严于利己,宽于待人胸怀,事实求实、清正廉洁道德修养等等。
作为人事处的领导,从职务行为上讲,不应泛泛的讲“理解”,要换位思考,在“沟通”中“理解”,在原则或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解决教职工反映的问题,由此,换取教职工对人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现实工作中,学院绝大多数教职工对人事工作已经非常的支持了,对此,我也是心存感激之情。
最近,我经办了两件事,过后,让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谁都应该有“换位思考”的思想。一件事,就是调整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助理、教研室负责人的岗位补贴标准;另一件事就是合同到期学院停止租用公寓给教职工当集体宿舍。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有一部分老师,调整过后是吃亏的,虽然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达成一致了意见,或是尊重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得了绝大多数老师的理解。作为当事人,我是很受感动。为此,学院应该感谢老师们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三、“助人”是健康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在人情似乎日趋淡漠的社会大环境下,如果,部门同志之间能够营造助人和互助的良好风气,它对营造团结健康的和谐的工作小环境,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同事之间助人或互助,就是一种情感融合深入交流的粘合剂,体现的是部门的凝聚力,是团结协作的基础。
部门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的风气,是属于职业行为,反映出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基本职业素质。团结同志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干部考察时,科级或主管是否称职,就看是否团结同志和工作执行力。大凡乐于“助人”的人,同志关系都不会有问题。
助人是公益活动,不要有功利之心。在岗位职责内,助人属分内之事,不应要求回报。
四、“和谐”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一部电视剧《渴望》打动了几亿人的心,一夜之间话剧演员凯丽,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和道德楷模。现在,不和谐的因素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俗话说:“皮裤套棉裤,必有缘故”。我不想分析其中的原由,只谈一下我对“和谐”理解。
和谐是国家、社会、家庭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和谐是家庭幸福与健康的保障。
从现象上看,不和谐的因素很多,也非常的复杂。但是,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大多数与制度转型期的特殊环境,和政策对老百姓的直接的负面的影响有关,与官员腐败和社会风气有关。
作为一个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工作和生活坏境,是学院领导和教职工以及同学们共同责任。
当前,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生态环境。作为新建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制度建设,尚在处在起步阶段,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和改进。
学校的任务非常的繁重,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十三五期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应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授治校的制度入手,把“沟通”、“理解”、“助人”、和谐的工作理念,贯穿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去,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把学院的事情越办越好。办一所令人民、令家长、令我们自己满意的电影高等院校。

(人事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