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曹保平、薛晓路作客我院文学系大讲堂
发稿时间:2014-06-18

2014­611下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曾创作过《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狗13》等的著名编剧、导演曹保平和曾创作过《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的著名编剧、导演薛晓路两位老师作客我院文学系大讲堂,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两位老师从剧作构思到电影发行,从创作阶段到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学生提问。我院文学系系主任郑雅玲教授主持了大讲堂,文学系全体师生参加了本次大讲堂。

对于剧作方面,曹保平老师和薛晓路老师都强调要重视写作的基础训练,剧作方面的能力是靠一天天的积累而成的,就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样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态度,而非想着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就拥有非凡的写作能力。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文学系的学生应该多看多写,记住勤能补拙是良药。同时关于人物先行还是结构先行的问题,曹老师指出结构本身就有思想表达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结构不是一个建构的基础,而已经具有了表意功能的问题。有所谓的基础结构和表意结构之分。结构产生了两层意义。通常往往一个事件能引出一个人物,而人物的构建可能就涉及到结构问题。其实在剧作上永远没有顺序的问题,没有所谓的第一步第二步。

对于电影市场方面,薛晓路老师针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块,按照目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几乎可以暂不考虑国外票房,而应先考虑国内的市场。以她自己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为例,当时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卖得很好,好评如潮,但数月后在美国上映票房却不尽人意,因为国内上映时这部电影时,受到了众人关注,甚至影响到国外,所以很多国外的影迷观众都会从各种途径寻找这部电影的片源来欣赏,导致在国外上映时很多观众都已看过这部电影。

对于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方面,曹保平老师和薛晓路老师又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如果单单只是运用删减法,将小说缩写成电影剧本,那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小说改编最忌讳的就是“删减法”。一个小说提供的意象和空间都有可能比电影能够展现的要大,一个中篇小说文字传达出来的想要表达的态度有很多种。提纯一个主题,延伸出想要表达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叙事强度加快叙事效率,合理结构,合理取舍。好的小说提供给编剧导演的更多是一个好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可以给编剧导演更多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守旧,也不是一味地想着去忠于原著,而应该有创造性地发挥视听功能,去创作一部影片。

同学们提出商业片人物塑造是否有一定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曹保平老师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首先,它可以存在一定的模式,例如现在院线大多数的商业片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简单的人物性格特点,叙事和逻辑都比较简单,目的是给观众娱乐消遣,有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共鸣。其次,这种模式也可以是不存在,以好莱坞大片为例,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有很多我们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可取之处,它并没有一定的模式,而是总是有不断的创新之处,这一点与好莱坞大片在技术方面的先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刚刚着手创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曹老师和薛老师建议他们在初次创作短片时,片子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他们认为,创作片子的时间并非硬性要求,重要的是内容的紧凑和有力。小篇幅的作品里能更好地训练严谨的叙事能力,考验学生的基本功,另一方面相对也可以节约成本。

最后,针对大家感兴趣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创作灵感和《狗13》的创作经历以及如何处理编剧和导演身份转换等问题,薛晓路老师和曹保平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大讲堂在火热的氛围里持续了近3个小时,并在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两位老师都表示今后将会更多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探讨。

(文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