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
关于修订(制定)202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原则性意见
优化规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校2019年第一次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校已经培养出五届本科毕业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基本成熟,在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2021年第一次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二年修订一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贯彻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6〕16 号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影视专业为核心、以文化产业为特色,借鉴同类高等学校的培养计划,落实立足影视、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思路,践行厚基础、强综合、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总体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及本科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202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培养方案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影视艺术与综合素养、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围绕建设教学创作型艺术类特色名校的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方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就业的行业发展需求,依据厚基础、强综合、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既满足就业技能需求、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案应重视传承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教育、教学传统,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类高等学校的成功经验,认真采纳业界成功人士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积极创新,使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稳定性和可行性。
二、基本原则
1、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地处理好各类别课程的比例关系,四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学分之间。注重课程体系内课程的优化、整合、衔接和关联,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更新。全院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部分课程的与时俱进。
2、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加强基础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必备基础知识,是为了使学生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拓宽专业口径是为了使学生一专多能,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精简课时,开出培养学生必须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3、加强培养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逐步扩大选修课(包括全校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掌握本专业学生必备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学术活动、创作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原则。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出的专业课既要符合本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到毕业生本专业就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影视相关专业要充分利用好东方影都的现有条件,开展好互利双赢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5、加强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培养方案要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作、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好每周一日的创作日,利用好在校四年期间三个实践小学期(集中实践周),利用好各学年作业、毕业作业和毕业联合作业等实践教学形式,鼓励各系培育“一系一品牌”,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
三、总体要求
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具有影视制作技术和能力、服务区域文化和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铸人品、厚基础、强综合、重实践、有创意的影视领域人才和多专业交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未来引领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明确“铸人品、厚基础、强综合、重实践”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采用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参加教科研、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4、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创意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6、坚持影视艺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优化集中实践周、每周一天的创作日、课程大作业、学期作业、毕业作业和毕业联合作业,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7、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基本框架
(一)专业基本信息
含专业所属系、学科门类、专业门类、标准学制、专业代码、授予学位、适用年级、专业负责人等,应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一致。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描述要精准务实,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
(三)专业培养要求
对学生专业能力(A)和综合素质(B)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主干学科
(五)核心课程
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关于主要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优化、凝练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探索开展第二学位教育,核心课程以40学分左右为宜。
(六)主要实践环节
(七)毕业标准与要求
(八)主要课程(实践环节)与培养要求对应矩阵
(九)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1:《XX专业2021级教学进程表》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
课程设置安排(含专业方向、课程类别、课程编号、学分及学时分配、开课学期、周学时、课程性质等)
见附表2:《教学安排一览表》
(十一)集中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安排
见附表3:《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
(十二)各环节学分及比例
见附表4:《各环节学分及比例》
五、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集中实践教学五部分组成。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毕业前任意选修课至少修满8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基础及跨学科基础课程。
(三)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大类(二级学科)基础课程及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四)专业课
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五)集中实践教育教学课程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大型作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创作、毕业联合作业、毕业论文、军训等等。
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五门课,共计11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学分;形式与政策2学分。建议1-4学期完成。
2、公共英语课程。公共英语课程8学分,每学期64学时记4学分,1-2学期完成。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四级英语强化选修课,通过国家组织的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有意愿出国深造的学生可参加学校组织的选修课,通过纽约电影学院组织的英语校考。各系可根据专业需要自行决定是否开出专业英语课程。
3、大学体育课。体育课8学分,每学期32学时记2学分,1-4学期开出。支持探索3-4学期开出体育专项课。鼓励开出体育类全校选修课。
4、学生处负责的课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出全校选修课,学生毕业前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完成2学分。
5、招生就业处负责的课程有: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16学时记1学分;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建议第1-6学期开出。
6、教务处负责的课程有:全校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理论、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要求毕业前修满6学分。
7、学时学分计算办法。原则上理论课程(含课内实验、上机)每16学时记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践类课程每16学时记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1周记1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各系、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行决定。
(三)专业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各专业优势和独有特色的课程。各专业均需明确和凝练专业课课程,并按教学团队形式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学
按照学院“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比例原则上不少于总学分的25%。
七、毕业标准与要求
1、毕业学分要求:各专业控制在150-160学分之间。
2、毕业标准: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符合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可获得相应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3、学位标准:获得相应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且毕业创作、毕业论文(作品论文)成绩在75分以上,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相应学士学位。
教务处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