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新生入学通讯报道系列之五:青岛市市委书记李群同志亲切会见籍之伟、张会军一行
发稿时间:2011-09-18

2011919               (第5期)                  党委宣传部 编

目录:

1青岛市市委书记李群同志亲切会见籍之伟、张会军一行

2、我院召开全体新生军训动员大会

3、系主任访谈四:导演系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访谈

青岛市市委书记李群同志亲切会见籍之伟、张会军一行

 

916日,在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2011年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举办之后,青岛市市委书记李群同志在府新大厦亲切会见了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教授、院长张会军教授、著名导演尹力以及我院董事长马永生先生、院长王鸿海教授、党委书记李庆军同志、副院长宋鸿荣教授等。

 

李群书记对籍之伟书记、张会军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建设的关怀和支持。李群书记表示,北京电影学院能够把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放到青岛,将会为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对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首先,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不仅要培养出色的演员,还要出优秀的作品,更要注重人才培养,才能把电影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其次,青岛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要充分利用青岛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更要结合国内外优秀资源,努力使电影文化产业“走出去”,让青岛和黄岛变成真正的电影城。第三,要注重校园建设,努力把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建造成最好的校园,为师生创造一流的学习氛围。李群书记还表示,青岛市委市政府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学院的发展,尽全力协助学院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院更快成长。

张会军院长代表学院感谢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学院七年的筹建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张院长说,学院一定会统筹规划、全力以赴,加强“通才”培养,为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会后,李群书记代表青岛市委市政府宴请籍之伟教授、张会军教授一行,并对我院的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王锡霞,图:史鹏飞)

我院召开全体新生军训动员大会

 

917下午,北京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军训动员大会暨我院第三场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在学院大放映厅召开。党委书记李庆军同志、副院长宋鸿荣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他们从学院发展现状、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院发展的历史及前景等做了介绍,并对未来一周的军训任务做出指示。全体新生及各系军训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会议精神。

学生处处长赵建平宣布即日起,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军训大队成立,各系成立中队,以班为单位成立区队,宋副院长、李书记分别担任军训大队大队长和政委。由学生处分发《入学军训大纲》到各系,明确各副队长、中队长、区队长职务,落实军训任务。

 

副院长宋鸿荣教授代表全院教职工向全体2011级新生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我院军训工作的部队教官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学院基本概况,对我院产、学、研相结合,以实践带产业,以及 “教授治校、学术治学”的办学指导思想等做了具体诠释,并对全院师生提出了殷切希望:1、要积极适应新环境。同学们要树立目标,做好规划,抓好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专业学科的入门打好基础;年轻教师要认真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2、学好艺术,首先要学会做人。希望全院师生在校期间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心存感恩,时刻本着为大众服务的态度,积极创作好的作品。3、要遵纪守法。希望全院上下团结一致,为学院树一个好的校风、形成一个好的学风。

 

副院长宋鸿荣教授讲话

党委书记李庆军同志从国际形势和国防教育角度出发,帮助同学们树立国防意识,号召每个年轻人都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的使者。他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及发展前景,并对同学们提出了五点要求:1、要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协调发展。2、希望同学们勤学多思,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全体新生要志存高远,做好个人规划。踏实学习,反复训练,不断实践,摸索出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4、加强团队意识。从军训做起,自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5、关爱自己,珍惜生命。在军训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分配体能。

党委书记李庆军同志讲话

最后,学生处处长、本次军训大队副队长赵建平根据《入学军训大纲》对军训具体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落实了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文:卿清,图:史鹏飞)

看、我听、我思考、我记录

——导演系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访谈

问:导演系师资力量有哪些优势?

答:目前导演系最主要的力量是我和许同均老师,许同均老师是导演系的学科带头人,是著名影视剧导演,自从1978年拍片以来,几乎部部作品问世,部部获奖。他有着极其丰富的拍摄及教学经验,还执导译制了大量的国外影视剧集,特别主张实践性。此外,我们配置的作为将来电影导演里面最重要的几门课,如导演艺术,剧作,表演,录音,摄影等等,全部都是由北影最资深的教授级的老师们来担任。比如表演系的刘诗兵教师,从1956年就进电影学院了,出版过《影视表演艺术讲课笔记》、《电影表演艺术概论》、《中国电影百年表演史话》等专著,有非常丰富的影视表演教学经验。我亲自教纪录片课及统筹导演系所有课程。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还在不断的扩充一些教员,也会请海内外知名的一些影视专家,不管是纪录片的,故事片的,他们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封闭在象牙塔里面,是绝对成不了人才的。我们教给他们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进行创作的正确方法。

 

问:您觉得刚入学的新生需要增强的素质是什么?

答:我教过不同的学校,接触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缺乏生活的,知识面也很窄,就只爱电影,是做不成电影的。

导演系特别强调接触生活,关注人的命运。我们导演系正在选择几个生活观察点,让学员在那里观察生活,广交朋友,从中选择拍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问:为什么您那么强调纪录片课?

答:电影教育,必须从纪录片开始,世界如此,中国也应该这样。我们必须先了解客观世界,并用电影的方法做出正确的描述,有了纪录的基础,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创作层次。如果我们对生活已经失去了感觉,那就完了。对生活,我们一定要学会凝视,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会这个,对生活说不上爱、说不上恨,没有情感,你做什么艺术家啊?

纪录片是一门发现的艺术。“我看、我听、我思考、我记录”,这几个是同时进行的,这是我的一种思考。不从生活中来,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只有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们才能创作出生动的故事真正去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命运的,这些学生后来做的作品都会比较好,不管他是做纪录片还是故事片,纪录片和故事片有很多东西是一致的,所以纪录片、故事片和实验电影,这三部分都是导演系比较强调的。

另一方面,开创实验电影也是导演系未来的规划,在导演系的所有课程里,实践是我们特别强调的,新科学技术的到来,会使电影语言手段越来越丰富,我们鼓励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推动电影语言的创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问:您觉得最应该教学生什么?

答:学生入学以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要求,踏踏实实的学好每门看似枯燥的基础课,才能够进入后面的创作过程。学艺术先要学做人,做人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必须是严肃的、认真的,要甘心寂寞的,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中寻找到乐趣,在孤独中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出智慧。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是对书、对知识非常渴求的,我们要学习他们,我常对学生说,你不要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你要告诉我,你能做什么。认真做事的学生,总是会成功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发现了自己,通过用电影刻画生活最后也发现自己,这点很重要。我希望学生们能从封闭的世界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你们的视野开阔了,就能做出为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我们会带他们从观察生活观察人开始,从关心生活到关心人,到关注自己内心,要向生活学习,从中产生出艺术,达到用电影启迪人了解人生的目的。

 

问:请问司徒老师怎么看待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答:是朋友的关系。教育是相互的,教学多年,我从不提倡仅是我教你学,一定是相互的,互动的。

我们安排的课程是强调实践性的,在实践中认识科学道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用条条框框,是培养不出艺术家的。教育可能会造就匠人,但他们不能就此止步,还要成为有创作力的艺术家,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这就是我想从多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能力,行业活要学会,技术东西要掌握,同时也能做出一些有突破性的作品。

问:请司徒老师给刚入学新生一点建议和期望。

答:肯尼迪说过的,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要问你将来能为国家做什么。你们一定要记住父母、国家对你们多么的期待,需要有责任感,要尽快学出有用的知识,为家庭社会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青年应该是快乐的,我也希望他们快乐。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期盼,我也相信他们,如果我不相信他们我就不会来了。

 

附:司徒兆敦教授简历:

司徒兆敦,193811月生于香港,广东开平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获得者。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导演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是导演创作、视听语言及纪录片理论与创作。

  在四十多年的电影导演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组织管理和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授过科教片导演、剧情片导演、纪录片编导,主持过电影剪辑专业和纪录片专业,开设过电影编剧、视听语言、电影导演创作等课程。他的教学强调生活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活跃在中国和世界影坛的很多创作者,都曾得益于他。

他还从事过编剧、故事片导演、电视剧导演、纪录片专题片导演和电影电视剧后期构成工作。

 1997年获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他的人生态度是:可以说错话,不能说假话。追求真实,更追求真理。

 

发表的主要论文:

《视听语言》、《电影的声音》、《电影剪辑》、《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

开设的主要课程:

《导演艺术》、《导演创作》、《视听语言》、《纪录片创作》、《影片读解》等。

创作导演的主要作品:

电影:《竹》、《青山夕照》、《华夏风采》;

电视剧:《路》、《亲人》、《枫叶丹丹》等;

电视作品:《环境艺术》、《环球了望》、《光辉的里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采访整理:李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