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智汇光影,育见未来|学校举办AI时代高校影视教育与创作研讨会
发稿时间:2025-10-23

10月22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专业委员会与青岛电影学院联合主办,学校文学与导演学院承办“AI时代高校影视教育与创作研讨会”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楚利彬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骆怡航山西传媒学院视听学院院长贾月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邢北冽、华南师范大学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甘小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谢波学校校长王宏民文学与导演学院学科带头人朱昱东参加会议。会议聚焦AI技术与影视教育深度融合、创作路径及行业挑战,通过专家致辞、圆桌研讨、主旨演讲等形式,共同探索AI赋能影视教育的新范式。

王宏民在开幕致辞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学校依托青岛影视之都的产业生态与东方影都的硬件优势,构建起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特色办学体系。面对AI技术引发的行业变革,学校推进AI+专业的课程体系革新,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创新模式,着力培养具备AI技术主动应用能力和影视创作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宋智勤在致辞中强调,为助力高校影视教育转型升级与AI赋能影视艺术创作,影视领域应强化技术驱动,加快构建数字化文化新业态,为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既为影视创作带来革新,也对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提出新课题。高校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坚守“以人为本、创作者至上”的初心,在技术浪潮中把握创作导向,确保AI始终服务于影视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圆桌研讨环节“智绘影视新图景,共论AI创作未来”主题贾月担任高雄杰、邢北冽、甘小二、田园、谢波、朱昱东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专家们就AI对影视创作全流程与教育体系的赋能展开探讨,从技术融合、课程重构、人文坚守与创作转型等维度,提出推动课程动态更新、强化人机协同教学、突出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等建议,共同强调在技术赋能坚守人文精神内核构建多元平衡的教学体系与实践路径。

主旨演讲环节以“AI技术赋能影视行业,洞见未来发展新趋势”为主题楚利彬与骆怡航两位演讲嘉宾分别从技术演进与行业实践双重视角进行分享。楚利彬解析Sora2模型的技术特性,预判AI社交平台将通过“数据飞轮”机制重构内容生态,推动行业竞争从内容生产转向注意力筛选权争夺;骆怡航则展示了Vidu大模型在广告、动漫等领域的应用成效,重点介绍了“参考生视频”功能在主体一致性方面的技术优势,强调AI应作为人类创意的“协同伙伴”。两位专家的发言共同描绘出AI技术赋能影视行业生态与创作范式的演进路径。

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共识,推动合作模式从单一校企合作升级为“多企业-多院校-多机构”的立体化网络,这种立体化合作模式不仅契合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还为教学资源共享、创作优势互补奠定基础,也有助推高校影视教育向“技术+艺术”双轮驱动转型。本次会议的成果,将为学校构建自主可控的AI影视人才体系、推动我国影视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供稿部门:文学与导演学院

编审:范乐彤 姚栀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