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为进一步增进学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校长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为了使"信箱"更好地发挥作用,请您在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欢迎广大师生员工就学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来信内容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并应客观真实。

3、建议您尽量详细地描述所反映问题,并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4、对于已经答复过的事项,"信箱"可不予受理,请勿就答复过的问题重复提交信件。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发稿时间:2024-04-30


17:55 

        春意中的艺术对话

                  从影像人类学深度探讨

       文化传承与现代审美





在春天的伊始、春意盎然的校园中,一场精彩的交流分享会在导演系圆满落下帷幕。

这是一场启发性的艺术对话,影视人类学者朱靖江教授携周洪波导演,从周导的纪录片《空白祭》着手,以两位纯粹的音乐家的故事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文化传承现代审美的问题,开阔了导演系学子的艺术视野。同时周洪波导演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朱靖江教授也以人类学者的视角,讨论幕前幕后故事的人类学价值。

在交流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老师亲切诚恳又深入浅出地交流着从业心得,并同时为现场的老师同学答疑解惑,这不仅仅是一次创作的分享,同时也是一位人类学学者与纪录片资深从业者的思维碰撞,跨学科交流的时代里,这样一次交谈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放映结束后,朱靖江教授首先指出,《空白祭》是一部描绘50、60年代一批“缺失”的音乐家,以及我们现在如何去评价、去追思他们的影片,同时以个人生活中的不同层面,生动丰富地展现了这一点。在周洪波导演的回应中,他提到有关于纪录片结构的打磨问题,他认为生动的人物主体性的刻画正是需要生活中不同的方面共同表现,与此同时,人物自己的内在刻画也很重要,比方说日记等。朱教授提出这样的思路正是影像人类学中所要求的主位与客位概念,并期待影像人类学和纪录片在此意义上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交流。

如果说朱教授是带着人类学家的视角,从历史社会更宏观的角度去讨论这部影片,那么周导则是细腻入微的,带着影视行业从业者的情感关怀与敏锐的洞察力,不过同样的是,两位老师都共同认为这部影片不仅意在表现一位当代的钢琴博士张奕明与上世纪一位被大众遗忘的作曲家汪立三的故事,更多的是试图探索其背后的故事、文化诞生的内在缘由。就像影片中张奕明不惜多次长途跋涉,去到汪立三曾经每一个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寻找他创作的本土资源,也就是,用一个人类学术语来说,进行影像的文化的“深描”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两位老师不吝分享,认真地倾听并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当有同学好奇影片中一个关于垃圾袋的空镜头背后的考虑时,周洪波导演解答并同时扩展了这个问题,讲到了镜头的中隐喻的使用;在面对比较有挑战性的提问诸如有关影片主角汪立三的镜头为什么少一些,周导更是展现出来作为纪录片人的关于拍摄伦理敏感又温柔的考量,并且认为我们应该始终秉持尊重虚心平等的拍摄心态。







两位老师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精彩的专业讨论,也展现出两个不同专业的共有魅力,深深激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帮助学生锻炼更广泛的思维能力,同时打破学科领域界限,可以将人类学与纪录片领域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进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收获颇丰。

感谢朱靖江教授与周洪波导演的不吝分享,本次学术分享会完满结束!

撰稿:王天心

排版:徐子涵
摄影:仇睿文 陈怡君

指导老师:朱昱东 王婷婷


阅读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