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蒋公的面子》主创团队莅临我校座谈交流
发稿时间:2023-09-24
在熠熠生辉的艺术长河中,有这样一部校园戏剧,它指引我们探索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和担当,给当代戏剧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启发性思考,它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戏剧的脉络,具有开阔的表现空间和震耳发聩的余响。
9月24日,话剧《蒋公的面子》主创团队莅临我校座谈交流,编剧温方伊、执行制作张静、主演老师周雨、赵超、张萌、高仲玮,引领青影学子一起走进这三名知识分子的赴宴回忆,共同探讨戏剧表演观念

自20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学习西方戏剧改良中国的本土戏曲,将西方戏剧形式奉为圭臬,20世纪20年代我国便将易卜生主义视为戏剧模范创作了许多"娜拉式"的社会问题剧,再到20世纪80年代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戏剧形式造成文本与形式脱节的现象。《蒋公的面子》的剧本采用了我国传统讽刺幽默的笔调,用针砭时弊的讽刺嬉笑怒骂间精巧的语言描述了三位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前去赴宴的故事,对于人物的刻画不再停留在60年代的时期的扁平化人物,而是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内心深处的剖析,使得人物更加立体、更加多面化。时至今日,该剧11年来常演不衰共演出了481场,这部在编剧温方伊大三时创作的传奇是当之无愧的校园黑马,更是近年中国话剧回归五四荣光的当代神剧!

明星璀璨离不开云雨将天幕洗涤,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够诞生,必然离不开一群伟大的工作者在幕后的默默努力。在交流会上,高仲玮向学生们分享了一件趣事:在出演前,导演要求演员们在一周之内准确背下所有台词,当时,一整天无间断背词可以说是他们的常态,强度大到周雨在夜间背一句台词,他在睡梦中也能给接上。
谈及创作中的趣事,赵超老师笑道:“因为在创作初始,编剧老师还是个大三的学生,而我们都已经是表演老师了,温老师就会觉得对我们提出表演上的问题不太好,所以她就想出了一个非常高智慧的办法——在微博上写同人文,用这种方式来委婉的提醒我们,人物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在观看这部话剧时,许多人会感到夏小山这个角色有趣,甚至有些搞笑,是个“接地气”的文人。赵超在演绎夏小山这样鲜活的角色时,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一击能中地的演员,是因为十年来这个角色在身上不断的磨练,可能使得我跟夏小山有一点点靠近了,至于滑稽和搞笑这事真不是的。台词里面赋予的搞笑和滑稽的段落已经既定了,任何人来都可以说的,但这里面你看到的还有一些搞笑的成分,是我说了一句台词的标准的语言后由卞从周和时任道还有时太太在台上给予的反应,这才是能让你笑出来的关键。我们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把这个包袱都给观众的,这是一个团体配合和集体配合。”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戏剧不是一个人的“脱口秀”,相互配合才能塑造彼此角色,使其更加有血有肉,让每位观众身临其境。

“导演和编剧给我们开了书单,打印出来的话将近一米多高,同时,卞从周这个人物是很多教授的一个综合体,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高仲玮谈及到演绎人物之前的准备感慨道,“我要去寻找那个时代大师们的言行和他们在说话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节奏,要通过不同形式去了解角色,明确角色的言行举止及心境变化,十一年前的人物小传我到现在还时常回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第四堵墙是我们一个心中的最好的想法和概念。但在上台演绎时,演员并无可能完全屏蔽外界的干扰。周雨谈到:“你信念感要强,此时此刻所有人在共同感受出现的干扰,你觉得你断了,观众也断了,你的对手也断了,这个事情它就是剧场的一个即时性,你首先要干的事儿就是接受它,不要使它在你的身上持续影响。”

交流会上,当同学们询问到是否有把控演戏节奏感的办法高仲玮积极分享道“在戏剧节奏来说的话,其实我更多的来源于是舞台上的真实感受。每一个演员,每一个人对信息的接收,对于我的反馈都是不一样的。表演需要用心去感受,体悟每一个角色,带动情绪地去在舞台上演绎。戏剧是引起感觉的艺术,剧本是固定的,演员有行动线,但他们在舞台上每一秒、每一次说话,从不是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只有这样,才能将观众代入到那个时代、那个氛围中去完成一次次惊艳绝伦的演出。”
经过一番深入的了解和分享,《蒋公的面子》在青影学子心里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各位主创老师真切的话语给了学生们新的启迪和思考。在交流的最后,赵超谈起了对青影的初印象:“在来之前我们就对这次活动十分期待,来之后发现果然不虚此行。这里有爱护同学们的优秀老师、有爆炸潜力的影视基地、有业内顶尖的工作人员,学校对面还就是romantic的沙滩,如果还有交流的机会,欢迎各位老师、同学能到南京来,也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以后能够发展更好,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多年来,青岛电影学院始终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实操,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的表演人才。这次共同座谈交流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对戏剧表演观念的认知,为今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戏剧事业打下良好基础。正如青岛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谭晓寅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观看这次演出以后,加强与全国各地戏剧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表演系的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你我坚信,在今后的艺术长廊上,必定有无数来自青岛电影学院的星星闪烁光芒,为这属于创作的星空更添一层光彩。